赫尔巴特显然受到了当时德国主流学者尤其是费希特的影响。众所周知,拿破仑对普鲁士的征服使许多德国知识分子感觉耻辱,一度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世界主义情感几乎完全被扼杀,强烈的国家主义重新出现。不仅是在德国,而且在欧洲所有被征服的或者受威胁的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,“教育领先”②是当时许多学者所坚信的唯一出路,费希特便是这一思想的代表。他号召人们重新把德国建成一个强大国家,这其中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唤醒心灵的力量,培养能够明辨是非的、绝对固定的国民性格。在第一章我们就已知道,赫尔巴特是费希特的弟子,在思想上深受其影响,因此也非常看重道德教育。
赫尔巴特指出,这一最高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个别教师、学科所能完成的,需要多方面的、持续的努力。基于此,他批评了仅仅把道德当成一种约束的现象,主张使五种道德观念成为学生自己的意愿。也就是说,应该使学生养成一种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。在赫尔巴特的字典里,意愿是与性格同义的,因此,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,这个目的存在于教育实践体系之中。一个人的道德性格取决于其对主观欲望的控制和对道德标准的服从。控制欲望和服从道德观念,是人的意志力的一种表现,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,“人们努凶运用道德的力量从外部来维护人们内心应该确立的东西”。③要实现这一点,基础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。所谓“有道德的人是命令着自己的”,赫尔巴特主张,对外来的判断和服从要经过鱼己的选择,使外来的东西成为自己的意志,达到“内心的自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