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渠湘漓分流处
运河的南渠全长三十余公里,人工开凿部分约占五公里多,是南渠首经兴安城区的那一部分,后人称为秦堤。此堤穿越鱼公山、城台岭、太史庙山等处,然后接始安水、灵河等天然河道。
北渠从分水塘开始,绕了几个大弯汇流入湘江故道,北渠的直线距离只有两公里,但绕弯后拉长一倍,约四公里。最突出的是北渠开始不远的陡弯处,有观音阁小丘,河水在这个小岛形成了一个大弯然后北去,到打鱼陡又绕一个弯。一弯一曲前进,这是为了减低河水流速的冲击力而设计的渠道,流水迂缓,利于航行,可见古代灵渠的设计者们考虑十分周密。
南北渠道的一个重要工程设施,便是陡门,或称斗门。这道门户起船闸作用,能自由起闭提高水位,利于船舶通航。陡门设置地点多是选择渠道较狭地方,容易控制水流。陡门的距离,依地形需要而定,一般在四五百米之间,也有相距一两公里。陡门用大块方石砌成半圆形,半径1.5-2米,渠道两岸各一,形成拦腰约束流水的石堤形状,突出在渠道中间,两堤距离约为五米余,这就形成陡门。陡门下有石板垫底,两岸半圆形石堤上凿有凹口,作为塞陡时架陡杠用。陡门附近竖有石柱,称将军桩,上面多刻陡名。在其中一将军桩不远处,有一座圆形墓冢,人们称为“三将军墓”。关于将军墓的名称,当地有这样的传说:当初,秦始皇派人来修灵渠时,曾经历过多次失败,不是湘江水涨、灵渠水干,就是灵渠水多、湘江水少。这样,第一个修渠的负责人被杀头了。